网约车“一口价”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最近看到工人日报报道,像陕西西安这些地方都出台了政策,全面暂停“一口价”这类低价营销,严禁平台搞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其实不止西安,江西鹰潭、河南开封、广东清远这些地方也陆续推出了类似规定,禁止平台用“一口价”强制司机接单,开始整治无序的低价竞争。
那这些政策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真正帮司机摆脱现在的困境?我也聊聊我的看法。
我觉得,除了像西安这样暂停“一口价”,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更合理的网约车价格标准。还有一点挺重要: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每个城市,设定一个网约车平台数量的上限?比如一个城市允许8到12家平台运营,避免过多平台涌入导致市场“碎片化”,这样也能慢慢缓解司机的接单压力和收入压力。
因为,这几年网约车平台越来越多,各家为了抢用户,都在打价格战,最后压力其实都转嫁到了司机身上。可现实是,平台多了,司机也多了,乘客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增长。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拿到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已经有393家。大家都知道,网约车这行,跟外卖、快递一样,是稳就业的“蓄水池”,关系到很多家庭的生计。
市场经济里,有竞争本来是好事,能促进行业进步,可一旦竞争过度,就成了“内卷”,谁都赚不到钱。
我对比过,同样一段路,在珠海坐出租车可能要50块,但网约车可能只要35块。价格差的确很大,大多数乘客不用想肯定选便宜的那个,所以更别说“一口价”订单了,这些都很自然。
但也因此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一口价”花钱不顺心,顺风车有时候也“不顺风”。现在不少乘客反映,“一口价”订单的服务体验不太好,有时候会被司机抱怨,甚至发生冲突。之前去厦门旅游的甘肃小伙的遭遇,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这些确实是目前行业里比较突出的矛盾。
真的不能再拖下去了,科技在发展,行业也在快速变化。现在把这些标准制定好,不光是保障司机眼前的生计,其实也是在为不远的将来做准备——比如等到无人车开始普及,到时候有人车和无人车之间的价格竞争,也需要有政策来规范。
文字、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具宣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