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艺术与乡土共生:一个岭南古墟的现代化突围 | 飞鸿论局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10-08 19:50

来自9个国家、58位艺术家的上百件单件作品,散落“镶嵌”在一条仅600米长的街巷,你能想象这样的“艺术浓度”,属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一个小村落吗?

开幕八天,“墟游记2025·罗行艺术墟”游人如织,接待游客超21.3万人次,同比增长37%,带动丹灶全域旅游收入超2150万元,同比增长39%。

追溯历史,从清代依水成市的商贸繁荣,到改革开放后伴随“马路经济”兴起而渐趋沉寂,再到2024年以“艺术墟”为名实现文化再生——罗行墟的三百年沉浮,不仅是岭南一座老墟市的命运转折,更是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激流中寻找出路的一个缩影。

如果要问:罗行何以在短短两年间由默默无闻化身“流量网红”?它的背后,无疑是一场“乡土与艺术共生”的社会实验。

它所回应的,或许正指向一个个更具时代张力的命题:在奔赴现代化的道路上,乡村如何避免沦为“牺牲品”,而成为有生命力、有认同感的未来之所?当“发展”不再被简化为GDP的增速与规模,我们又是否能蹚出一条以人文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发展道路?

艺术破壁:人文经济叩响百年古墟之门

罗行墟的故事,要从水说起。

毗邻北江支流南沙涌,罗行墟因水而兴,因竹而盛。据《南海县志》记载,明末清初,罗行竹器加工从业者近万人。从怀集、广宁顺流而下的竹排,在罗行靠岸、加工,再经由南海第一个中外合资码头运往各地,鼎盛时期远销海外。

这条600米长的中山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建成了全南海首条水泥路,昔日商铺林立、人流如织,是周边最重要的商贸枢纽。然而时代流转,改革开放后,随着“马路经济”兴起,水运衰退,塑料制品逐渐取代竹器。到90年代,这座曾经喧嚣的墟市归于沉寂,只剩约30户人家还守在老街旧房里。

60岁的社区党委书记杜瑞泉亲历了墟市的没落。他见过年轻人外出谋生,见过老手艺人生计艰难,见过老建筑在闲置中慢慢老去。

尽管2017年起社区多方筹措资金,申请市区镇各种扶持,通过竹编文化节、非遗申报、硬件修缮等方式试图复兴老街,效果却始终不温不火,“总隔着一层捅不破的玻璃”。

这不仅是罗行墟的命运,更是珠三角无数水边墟市的共同困境: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洪流中,这些承载着岭南文化记忆的墟市,该何去何从?衰退的罗行墟真的要成为历史的尘埃吗?或者像有些村落一样,因为文化上的冷漠无知,把旧建筑全部拆掉,拆掉历史、拆掉文化脉络,建设成为一个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农村”?

转机,始于一场美丽的“误会”。

国际知名艺术家向阳受邀参加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时,甚至不知南海在何处。因误以为“南海靠海”,这位航海爱好者欣然前来。

深入了解后,他才意识到南海的文化厚度与发展潜力,更惊喜发现虽然文化背景、运作模式不同,但南海区“人文经济”路径与自身理念高度契合。党委、政府甘当“文化中介者”,积极联动艺术家、企业与社区,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让向阳看到了实现艺术理想的广阔空间。

于是他选择以丹灶“1号文产特派员”的身份扎根于此,并在各方推动下,选择在罗行实验,“墟游记”应运而生。

谁也没有想到,当初充满戏剧性的开端,却开启了一场深刻的艺术乡建实验。不仅向阳的人生有了一个拐弯,罗行墟的未来也出现了一个历史拐弯。

文化唤醒:从“他者”到“新居民”的在地共生

走在罗行,艺术不是高悬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呼吸。时间仿佛在此凝结,又在此重生。

旧粮仓前,舞者身着竹编铠甲翩然起舞;墟尾阶梯上,竹编“宇宙飞船”在柔光中静卧。张利华的麻布小船《一次漫长的凝视》从记忆河流中驶来,悬于半空;谢建平的《城市乌托邦》攀上水塔,将古村脉络与未来线条绘成天际线上的守望。罗行数百年的文化底蕴、与当代艺术的创新表达,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其实国内艺术与乡村结合的案例不少,但真正成功者寥寥。问题在于,许多艺术只是被生硬的“嫁接”在乡村表面,与在地文化严重脱节,只能带来短期效益,没办法长期持续。

“罗行,它还是罗行;但罗行,它也是新罗行。”——这句话,成为罗行艺术墟的灵魂。

艺术家们不以“改造者”自居,做外来的“占领者”,而愿做“新居民”。他们摒弃急功近利,长时间深入罗行墟,甚至常住在此,在街头巷尾刻写地方记忆。尊重罗行墟人的生活生产方式,融入他们的生活,不但不侵犯当地人的利益,甚至为居民提供他们需要的利益。

于是我们看到,罗行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了原有建筑肌理。舞者彭宇将旧粮仓变为舞室,让现代舞与老建筑对话;策展人夏诗源发起国际驻留计划,设立普蓝艺文中心。一些居民丢弃的老物件、废弃的房屋、他们生活中的故事,都被重新发现、转化为艺术品。

更可贵的是,在居民平均年龄60岁的社区,罗行墟以“艺术驻留+社区共创”为核心,促发艺术家与本地人的深度对话,一批批老一辈手艺人、年轻学生参与创作中。罗行墟许多转角处,居民编制的竹编虾笼点缀着墙面,许多人家门口甚至贴上了“新墟民友好”的标志。

澳大利亚艺术家凯特琳·莱利与本地竹编手艺人的合作更具象征意义:罗行老师傅用传承数代的技艺,为外国艺术家的心形装置编织骨架。这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交融。

在“打卡经济”“体验消费”兴起的当下,这种“可触摸的艺术”,让罗行从小红书爆火的观光点,升格为具有情感黏性的文化场域。

不仅年度大墟热闹非凡,从去年10月起,罗行墟有常态墟日、每月主题墟日,国际舞蹈节、竹编工坊、堤坝音乐会络绎不绝。游客来到这里,不只是“看景”,更是“入戏”。近一年来,罗行墟接待游客超过40万,让我们看到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魅力。

价值交响:“大艺术”与“大经济”的化学反应

罗行墟要靠什么实现长远的发展?不仅要追求艺术本身的感染力,更要构建“文化塑造—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社区激活”的完整链条,让文化、经济、人口都“火”起来。

随着流量的到来,罗行墟的“小经济”生态正在加速形成。糖水铺、文创店、咖啡厅陆续开张。艺术引流带来的直接收益,让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文化变现的力量。

70多岁的竹编匠人高勤开,曾经面临“一大张竹椅都少有人买”的困境,如今编织的拳头大小艺术竹椅,供不应求。驻留艺术家还与竹编非遗传承人及年轻人合作,打造了地方品牌“不器”,通过设计为传统竹编注入更大的附加价值。这些努力使得罗行竹编从主要作为生产生活器具,转向更具艺术内涵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被边缘化传统手艺逐渐失去了与现代社会的对话能力后,重新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新的场域里重获了新生。

如今罗行墟周边土地的吸引力和价值也攀升了。杜瑞泉非常兴奋,今年罗行出租了两块约50亩的土地,都是奔着罗行墟而来的文旅、农文旅项目。

然而,罗行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在南海区推行的人文经济发展理念下,一场更深层次的“大经济”实验正在展开。向阳指出:“我们关注的是大经济而非小经济。人文经济的核心要义,是以文化价值驱动经济创新,以人的全面发展重塑产业逻辑。”

这一理念在罗行所在的丹灶这个制造业重镇找到了落地场景。丹灶五金制品约占全国70%市场份额,但主要是做低端加工,缺乏自主品牌。要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型的关键要素,亟需材料创新、工业设计到品牌构建的系统重塑,而这些艺术家正能提供“创造力”支撑。

于是有艺术家与五金企业合作,试图将冰冷的工业材料转化为具有人文温度的建筑艺术品;有艺术家寻求与能源企业合作,使用太阳能光伏板与艺术作品融合,探索新能源产业新应用场景可能性。这些实践超越了简单的商业合作,构成了一种新的价值创造范式。

所以我们会发现,与大众设想的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不同,罗行艺术墟探索出了一条企业深度参与的新路径。这种转变,让艺术乡建从文化事业升级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引擎。

岭南样本:艺术乡建如何重构“可复制的未来”

去年,“罗行艺术墟构建艺术乡建新局面”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成为佛山唯一、全省唯二的入选案例。我们尚不敢断言罗行已经成功。但罗行墟的经验,确实为广东“百千万工程”乃至乡土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示范。

这一样本的意义,在于它破解了乡村振兴的若干难题:

其一,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之间,罗行并未陷入“守旧”或“全盘城市化”的二元对立,而是以艺术为媒介,推动乡土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从而走出“千村一面”的困境。

其二,在可持续发展机制上,罗行成立艺术合作社,逐步建立起艺术家、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共治的常态化运营体系,推动艺术乡建从短期项目扶持转向长效生态培育。

其三,在高质量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中,罗行以“人文经济”为纽带,让文化不再是发展的附属品,而是驱动产业升级与社区焕新的核心动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振。

罗行墟的实践证明,当艺术深度融入经济肌理,当发展真正以人的价值为中心,乡村就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不仅是经济的参与者,更是新价值模式的创造者。这种主体性的确立,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人文底色。

杜瑞泉还观察到一个细节:“现在大家都像呵护自家财物一样呵护墟里的艺术作品,看到有人乱触碰,社区居民会及时制止。”这种从“旁观者”到“守护者”的转变,标志着文化认同的真正建立。艺术不再是外来的点缀,而成为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催化剂。

目前,罗行经验正在南海全区推广。“南海好墟撼”计划的发布,标志着“墟游记”经验开始面向更大范围推广,更多村镇开始探索艺术与产业融合的发展新路。

展望未来,罗行艺术墟仍在探索中前行。它面临的挑战不少:如何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如何保持项目的持续活力?但这些挑战本身,正是其样本价值的一部分。因为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需要不断调试、持续创新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岭南的秋日,罗行墟的竹编依旧在阳光下闪烁。但其中编织的,已不仅是竹篾经纬,更是一个关于乡村未来的新梦想。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 田继贤、黄碧云、具宣冶

佛山有数丨你打卡过几个?佛山小众宝藏玩法,假期“反向”旅行推荐!

早茶→牛杂→玩水→夜市→糖水,一天之内在佛山统统安排丨双节同庆趣游佛山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佛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