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只雄健的南派醒狮跃动在云贵高原的秋风里,咏春拳刚柔并济,粤剧唱腔婉转悠扬,现代街舞跃动潮酷——多种艺术形态在丹寨交织出一幅跨越千里的文化共融画卷。
9月16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丹寨万达小镇启幕。来自佛山的南海非遗代表团——集结醒狮、咏春、粤剧三大文化名片,携手走进苗乡,与锦鸡舞、蜡染、古法造纸等苗族非遗展开一场深情对话,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粤黔两地文化血脉的一次深度交融。南海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伊拉木江·伊力参加开幕式。
此次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为主题,进一步展示丹寨及全国非遗的魅力。活动内容涵盖展览展演、学术发布、体验互动等多个板块 。在“五好”非遗大集上,集结近20个省区市的206项非遗,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常山战鼓、安塞腰鼓等精彩表演,品尝各地非遗美食,体验传统手工艺 。同时,活动期间还将举办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主论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发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蓝皮书2025》《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开幕式演出的《狮武岭南》由南海区文化馆、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南海区崇华咏春拳馆联合呈现。节目突破传统边界,将醒狮的威武、咏春的含蓄、粤剧的典雅与现代街舞的节奏感创新融合,以“非遗+”的语汇重构舞台表达。其中,醒狮随咏春招式起伏腾挪,尤其象征南海人敢为人先、包容进取的精神底蕴。
“原来南海不只有醒狮,咏春和粤剧也这么精彩!”专程前来观摩的贵州凯里游客杨先生感慨道。不少观众和他一样,在这场跨越地域的展演中,收获意料之外的文化共鸣。
“受本次活动邀请,南海创排了岭南非遗展示节目《狮武岭南》,此节目作为开幕式五个非遗展演节目之一,南海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很荣幸得到了各界肯定,能够在这次国家级非遗盛会,展示岭南非遗的时代风采。”南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曾锐表示,这正是南海一直践行以人文引领为核心,深度融合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塑造“文产旅”融合新标杆。希望借这次活动,能进一步加深粤黔协作文化交流,也让全国人民感受南海非遗瑰宝的文旅魅力!
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汪贞勇认为,南海非遗团队的到来,不仅丰富了本届非遗周的表现形式,更拓展了“非遗+旅游”的融合路径。“多种非遗在同一时空集中展示,增强了活动的层次感,也为我们后续开发体验型文旅产品带来启发。”
更为关键的是,此次南海带来的是一套“非遗共生”的创新理念。无论是作为国家级非遗的醒狮,扎根民间的咏春,还是韵味独特的粤剧,都在跨界编排中焕发出现代感染力。
佛山咏春拳非遗传承人董崇华认为,“传统不是静止的历史,而是流动的当下。”他所率领的咏春团队,与醒狮、粤剧演员协同创作,在尊重传统技法的同时融入了现代表演元素,使非遗真正“活”在公众视野之中。
9月17日起,南海非遗天团持续“发酵”:非遗大集市开展街头互动,醒狮和咏春将闪现街头,与游客零距离互动;20日盛装巡游更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形成“可看、可玩、可学”的立体文化场。
对两地文旅产业而言,这是一次双赢的文化赋能:南海多项非遗获得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区域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丹寨借助引进高质量非遗内容,增强文旅吸引力,拉动消费增长。据预测,在多元非遗内容的加持下,本届非遗周游客量与旅游收入有望突破历年峰值。
夜色渐浓,丹寨万达小镇广场上依然人头攒动,鼓声、唱腔、喝彩交织在一起,岭南非遗与苗乡风情在同一时空下共鸣。这是一次文化的相遇,更是一场双向的启发——传统非遗在现代传播中找到了新的语言,区域协作也从经济互助走向文化共情。
从“单项展示”到“多元互动”,从“传统承续”到“创新表达”,粤黔两地的这次携手,不仅呈现了非遗的当代魅力,也为中国非遗传承与区域协作,提供了一次温暖而富有生机的实践。
文/图/视频南海融媒记者 付艳霞 袁夏璐 张子健 范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