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佛山粤剧院正式投入运营,由百年历史建筑“经堂古寺”改造而成的粤剧主题咖啡馆“剧社COFFEE”引人瞩目。这里不止有醇香饮品,更藏着一座“微型粤剧博物馆”,多件跨越半世纪的粤剧珍品静静陈列,诉说着岭南戏曲的辉煌过往。
架上那件明黄绣金胶片真丝软缎大龙男蟒,是妥妥的“时光瑰宝”。它采用旧工绣胶片工艺制作,距今已超50年,而“胶片”正是粤剧服饰的专属记忆:广东人俗称塑料片为“胶片”,戏班便将缀有塑料片的戏服称作“胶片服装”,这种工艺在20世纪40至80年代十分流行,后来受京班影响,才逐渐被顾绣服装替代。再看蟒袍细节,团龙与江水图案在明黄缎面上熠熠生辉,按粤剧传统,这类服饰专为皇帝、王公大臣等角色准备,其中黄色男蟒更是帝王专属,就像《六国大封相》里“梁惠王”穿的便是同款形制,一袍尽显皇家威仪。
女蟒常绣团凤或大凤及江水图案,为戏中皇后、公主、郡主、诰命夫人等身份角色穿着,紫色女蟒多用于如《紫钗记》中霍小玉等特定角色。
头饰展区的两件孤本,更是让人惊叹粤剧工艺的匠心。第一件是金线珍珠玉石正凤套装,出自香港已故粤剧头饰工艺师陈浚财之手。陈浚财师从粤剧名伶梁汉威,早年登台表演,后转行专注花旦头饰设计,他惯用绸缎做底、金线捆边,再镶嵌人造宝石,风格大气又随角色多变。这套正凤以黄色为主调,打破传统形制——凤形分为两层,凤头化作太阳花模样,仿玉石点缀其间,还用人造珍珠替代传统施华蔻水钻,让整体造型更显舒展华贵,专为宫闱戏或身份尊贵的女性角色打造,全球仅此一套,堪称“头饰界的孤品”。
旁边的金线红石凤冠,同样是“独一份”的宝贝,由香港已故头饰工艺大师高大林于上世纪90年代初设计。高大林的履历格外亮眼:早年曾是麦炳荣、陈剑声等粤剧老倌的私人衣箱(负责服饰头饰管理),上世纪50年代起投身头饰设计,还为邵氏电影《梁祝》《武则天》(林黛、乐蒂、李丽华主演)打造过经典头饰。受白雪仙等粤剧前辈启发,他更创新用尼龙原料替代传统铜制底托,自成一派,这套工艺至今仍被行业沿用。而这件凤冠是他的后期力作,不仅改用金线替代尼龙,还参照京剧凤冠的形状比例优化设计,红石雕琢与金线缠绕间,尽显大师晚年的工艺沉淀。
“剧社COFFEE”用这样独特的方式,让粤剧非遗走出戏台,融入日常,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鲜活的戏曲史,等待着懂它的人来细细品读。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鹤婷
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锦健、黄鹤婷
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