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通济论见|岭南烟火处,禅城正欢歌
禅城融媒体中心 2025-09-16 16:59

禅城文旅融合创新实践,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灯下。

2025年度广东省促文旅消费优秀案例近日揭晓,禅城区“‘Show Plus’计划打造音乐演艺产业全域生态圈,塑造旅游流量入口”案例成功入选。这是继“Hi足禅城25H”夜经济案例获评优秀之后,禅城再一次获得该省级殊荣。

此前不久,禅城区还蝉联了“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榜首。

这一连串荣誉,是禅城作为佛山中心城区探索以文旅融合赋能城市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这座千年古镇践行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禅城着力建设“最佛山”的人文之城,塑造出对年轻人有强吸引力、对制造与服务行业有赋能效应的城市形象,呈现出一个经济发达、人文深厚、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魅力禅城。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脉,经济是城市运行的血液,而人,正是联动二者的关键主体。

作为GDP万亿大市,佛山长期以“制造业基地”的形象深入人心,城市气质被机器轰鸣所掩盖,人的多层次需求,尤其是文化消费和情感体验,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单纯依靠传统工业推动发展已面临瓶颈。城市迫切需要完成从“制造”走向“智造”与“文创”的深刻转型。

获奖现场。/通讯员供图

今年初,佛山市委全会明确提出“再造一个新佛山”,建设一个产业形态更加现代、发展动力更加充沛、城乡区域更加协调、文化价值更加彰显、社会治理更加高效、民生福祉更加厚实的现代化新佛山。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出一条城、产、人、文协调并进的新路。而禅城,正是这条新路上的“先行者”。

近年来,禅城区以塑造“千年佛山 烟火岭南”城市新IP为引领,深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通过生态化布局和精细化服务,成功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产业动能。

数据清晰印证生态化布局带来的发展效应。2024年,禅城文旅以三项关键指标的“全市第一”,诠释了文旅深度融合的惊人爆发力:全区接待游客1288万人次,同比增长23%,增速全市第一;旅游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33%,全市第一;规上文体娱乐业营收超9亿元,增速41%,全市第一。2025年上半年,规上文体娱营收达5亿元,增速21%,仍居全市第一。

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的旅游业,已成为继纺织、陶瓷之后,禅城又一新的百亿级支柱产业。

从“制造名城”到“文旅高地”,禅城不仅刷新了产业版图,更重塑了一座城市的价值叙事。

数据的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文旅融合系统运作的结果。

与传统单一线性的发展模式不同,文旅融合实际上是多业态、多节点交织的“网链结构”,依赖于项目间的互补与合作提升系统韧性。在这一体系中,旅游价值不仅源于城市景观与历史积淀,更来自人文经济所激活的创新体验、现实生活场景的幸福感和“文旅融合产业网链”带来的系统性增值。

而将这一“网链”构想落于实处的,是禅城在产业生态构建上的扎实行动。两年来,禅城坚持 “全域规划、全景发展”,点线面结合打造整体品牌,实现点上“唤醒记忆”、线上“串珠成链”、面上“处处皆景”。

以理念为引领,以政策为支撑,禅城的文旅融合正加速迈向体系化、生态化。

2025年,禅城发布《Show Plus——音乐演艺产业白皮书》,提出构建“2+4+N”演艺体系,整合逾40万平方米演艺空间,引入优质内容项目,打造从创作、运营到衍生开发的全产业链。

gapday音乐节。/通讯员供图

这意味着,禅城并不止步于单次活动的热闹,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空间优化和市场运作,将演艺经济培育成可持续支柱型业态。这种从“活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跃升,体现了“以文化赋能产业、以审美重塑城市”的人文经济学内涵。

这种转型,与佛山市委“再造一个新佛山”战略高度契合。从“环两江先行区”的沿江发展新路径,到“格调禅城”的焕新实践,再到构建“夜经济+演艺经济+赛事经济”多元矩阵,禅城正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产业现代化、区域协调化和文化价值彰显。

纵观禅城近年的文旅发展,可以看出一条清晰主线:以“千年佛山,烟火岭南”城市IP为引领,通过高质量文旅活动集聚人气,借业态融合打通消费链,最终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转化。

从“五一”期间吸引8万乐迷的银河左岸音乐节,到今秋即将启动的第三届车水马龙节;从深受市民喜爱的塔坡庙会、关帝庙会,到新近落地的Livehouse演艺空间,禅城正在构建一个贯通全年、覆盖全域、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消费生态。

难能可贵的是,禅城并没有因为追求流量而失去文化定力。近年来举办的塔坡庙会、关帝庙会等活动,在吸引年轻群体的同时,强化了对民俗非遗的现代表达,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了市井烟火中。

这种最岭南、最佛山的文化识别度,成为禅城区别于其他音乐节举办地的关键优势,也是持续吸引观众的核心原因。

“广东省2025年度广东省促文旅消费优秀案例”奖牌。/通讯员供图

当前,文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消费力普遍承压,但禅城以“月月有节庆、周周有活动”的文旅驱动模式,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禅城烟火”升腾为“湾区盛景”,走出了一条文旅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一座城市,不能只有机器运转,更要有歌声回响;不能只追求生产效率,更要关照诠释人的愉悦与满足。禅城的文旅融合实践,生动诠释了人文经济学的核心要义。当机器轰鸣中融入文化交响,这座千年古镇正用全新节拍,奏响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属于岭南文化中心的未来叙事。

文/禅城融媒评论员叶小青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佛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