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 4 日,南海区举办就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推进会暨 “人才墟市” 智能招聘专场活动。现场启动南海大道片区就业驿站及零工市场,首场“人才墟市”邀请参会企业23家,提供超270个就业岗位,职位年薪最高达到48万元,吸引周边社区约800名群众及求职者参与本次活动。
南海大道驿站 “一地两站”,六大服务 + AI 助力轻松求职
“不用紧张,AI 面试官会模拟真实场景,帮你熟悉面试流程。” 在 “人才墟市” AI 模拟面试舱前,工作人员耐心指导求职者。首场 “人才墟市” 引入 AI 面试舱、“师兄职路” 功能及多台智能招聘设备,数字化服务获市民好评。据悉,“人才墟市” 计划下半年在各镇街铺开,让求职者 “逛墟” 找工作。
南海大道片区就业驿站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载体,创新实现 “一地两站” 模式,在 “家门口” 为群众解锁就业服务新体验。该驿站兼具零工市场服务功能,聚焦周边八大社区庞大的就业需求,重点围绕商业服务业、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及新业态等行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即时快招以及 “小精专” 特色活动六大公共就业服务,切实将就业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从整体布局来看,南海大道片区就业驿站深度嵌入南海大道住宅小区善治党建示范带,融入基层柔性治理,积极打造 “党建 + 就业” 特色化就业服务场景。同时,横向协同工会、团区委、妇联等多个职能部门,形成 “驿站常开、岗位常新、服务常在” 的可持续就业支持模式,为就业服务工作筑牢坚实基础。
南海区人社局副局长黄奕创表示,接下来将从三方面推进就业服务:一是优化体系,以党建引领整合多部门资源进驿站,完善 “1+5+N” 格局,提升综合质效;二是突出实效,通过实用课程与专题培训强化重点群体帮扶和企业用工监测,提供精准指导与智能招聘,助力供需匹配;三是凝聚合力,统筹区、镇(街道)、社区三级资源,联动多部门,吸引企业院校参与驿站建设,还将推出 “以赛带训” 品牌、办好第 20 届校企合作洽谈会,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南海 “五类场景” 精准服务,零工市场辐射 20 万居民
作为制造业大区与人口流入高地,就业是南海区民生与发展的核心命题。南海区以培育数字化技能人才、“以赛带训”、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抓手,突出政校企协作,形成 “岗位需求 + 技能培训 + 技能评价 + 就业服务” 四位一体模式,打造 “数字工匠” 品牌。截至目前,已办赛事130场(数字产业赛事 59 场)、AI 专题讲座 4 场,413人已完成培训课程;蓝领百川就业驿站运营 1 个月,培训服务超 500 人次,获广泛好评。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上,南海区构建 “123” 驿站体系与 “1+5+N” 格局,撬动社会资源建成 18 个驿站,“零距离” 服务网络成型。今年以来,摸查就业需求超 5100 人次,采集岗位超 6000 个,开展就业服务活动 33 场,服务求职者 8500 人次、企业 400 余家。
围绕 “五类服务场景”,南海区提升 “家门口” 就业服务质效:“党建 + 就业” 场景中,沥雄驿站送技能实训上门,创应届生 4 天入职纪录;“商圈 + 就业” 场景里,多驿站嵌入通勤、提供快招,激活商圈就业;“院校 + 就业” 场景下,广东东软驿站 1 个月服务 250 余名毕业生,助多人入职腾讯等互联网知名企业;“读书 + 就业” 场景中,丹灶仙湖驿站推直播招聘,弘扬就业新风;“产业 + 就业” 场景里,8 个产业驿站落地,群志光电驿站单月推荐 50 余名学生进名企实习。
零工市场方面,南海区年度建成提升 2 个:大沥金沙洲 “电商 +” 零工市场缓解企业季节性用工难,挖掘超950个零工岗位,服务零工人员超 570余人次;新启用的南海大道片区零工市场,“一站双功能” 覆盖城市服务业需求,辐射 20 万余居民等群体,以 “小空间” 服务 “大民生”。
南海区委常委孔小燕强调,后续南海区将围绕 “四个坚持” 落实落细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坚持民生为本,依托产业转型潜力与院校就业驿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高校人才与本地产业实现 “双向奔赴”;二是坚持服务下沉,今年完成新建或改造 20 个就业驿站,搭建 “产业 +” 零工市场,以 “一个中心、五类场景、百个站点” 织密基层就业服务网络;三是坚持数字赋能,深化 “智能招聘” 与 AI 面试舱应用,打造独特的 “逛墟找工” 体验,将 “人才墟市” 塑造成为湾区就业服务知名 IP;四是坚持长效联动,纵向贯通区、镇街、社区 “三级链”,横向织密多部门 “协作网”,激活企业、院校等主体 “共治力”,持续推动南海区就业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浩斌 通讯员伍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