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带来的严重风雨基本结束,下周初期受第20号台风“博罗依”影响,佛山或又迎来新一轮台风雨天气。佛山市气象局9月25日发布最新一期重大气象信息快报,预计26日至27日佛山降雨逐渐减弱,气温回升;28日至30日受“博罗依”外围环流影响,雷雨再趋明显,有一次中到大雨的降水过程。
“桦加沙”维持超强台风级别达77小时
作为今年以来全球“风王”,“桦加沙”具有“强度极强、范围极广”的特点。
“桦加沙”于9月18日20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后,在60个小时内完成了从热带风暴级到超强台风级的“四级跳”,并在登陆前维持超强台风级别长达77个小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长时间保持在17级以上(62米/秒)。
9月22日夜间,“桦加沙”移入南海东部海面,其主体云系直径最大超过1000公里,12级风圈半径为100~120公里,8级风圈半径为400公里左右。当晚起,广东21个市均出现了8级以上阵风,有10个市出现了12级以上阵风。
受到冷空气卷入并切断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广东近海海温低、广东近岸陆地摩擦等多层因素影响,“桦加沙”在登陆前强度明显减弱,于24日17时以台风级别登陆阳江海陵岛,随后西行穿过阳江、茂名、湛江,于25日1时40分前后移出雷州半岛进入北部湾,于25日6时30分、12时以热带风暴的级别先后登陆广西北海市、防城港市。
佛山连续7小时出现10级以上大风
“桦加沙”给佛山带来明显风雨影响,具有“大风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分布不均、局地雨量大”的特点。
9月24日凌晨起,佛山风力明显加大,8级以上阵风持续影响时间长达20小时(24日2时至22时),连续7小时出现10级以上大风(24日11时至18时)。23日20时至25日14时,全市共3.0%的站点录得10级以上阵风,48.9%的站点录得8~9级阵风,其中高明更合录得全市最大阵风31.9米/秒(11级)。
23日20时至25日14时,全市平均雨量为68.0毫米,共12.2%的站点录得100~250毫米降水,主要出现在距离台风中心更近的高明、顺德区;58.2%的站点录得50~100毫米降水(图3),主要出现在市内中南部。其中,高明杨和录得全市最大累积雨量185.9毫米、全市最大24小时雨量160.0毫米(24日7时至25日7时)。
下周初期佛山或又迎台风雨
“桦加沙”远离,“博罗依”逼近。9月25日8时,台风“博罗依”位于距离佛山东南方向约2100公里的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1级(强热带风暴级)。“博罗依”将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可能于27日凌晨进入南海东部海域,趋向海南岛东南部海面,强度逐渐增强。
目前来看,由于“桦加沙”吸收了海洋大量能量,南海海温有所下降,“博罗依”的强度将比“桦加沙”弱。至于“博罗依”是否登陆我国还有不确定性,但随着台风环流逐渐逼近,“博罗依”将给华南沿海带来强降雨。
佛山市气象台9月25日预报,26日中雨转阵雨,气温25℃~33℃;27日多云间晴,气温26℃~34℃。预计受“博罗依”外围环流影响,28日至30日佛山雨势再趋明显,其中28日多云转雷阵雨,气温27℃~33℃;29日有中到大雨,气温26℃~30℃;30日有中雨、局部大雨,气温25℃~31℃。展望10月1日至5日天气晴好,体感闷热,最高气温介乎33℃~34℃。
未来10天仍有新台风生成
9月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生成6个台风,其中“塔巴”“米娜”“桦加沙”接力登陆广东,而渐行渐近的“博罗依”也将影响广东,平均每周有1个台风影响广东。
常年9月仍是台风活跃高峰期,但是今年9月登陆我国台风个数已远超常年同期平均数。为何今年9月台风扎堆出现并频繁影响华南?
一方面,在拉尼娜状态下,西北太平洋暖池海温明显偏高,使季风槽偏西,台风生成位置也偏西,容易出现西行路径,导致登陆或影响我国的台风数量偏多。
另一方面,近期南海中北部和菲律宾以东的海温偏高,使热带辐合带北推且异常活跃,生成了多个对流云团;9月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维持带状分布且异常偏北,其东侧的偏东气流和西南季风不断将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对流云团,为对流云团注入能量,使它们不断壮大发展为台风,而副热带高压上空的偏东气流也引导台风西行,导致台风频繁影响华南。
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依然偏强偏西,我国中东部的高度场偏高,这意味着华西秋雨发展、秋台风活跃、东北的农区初霜冻相对偏晚。中央气象台9月25日预报,未来10天,南海及西北太平洋还将有1个台风或热带低压生成。
温馨提示
1.地质灾害风险:历经多轮台风暴雨洗礼,目前佛山土壤含水量高,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需继续关注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风险;户外作业时需注意避让山体边坡等危险区域。
2.疫情防控风险:前期降雨导致积水孽生地增多,雨后升温有利于蚊虫繁殖发育,需及时清理积水,加强消杀。
3.强对流风险:未来两天午后雷雨易发,需注意防御局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谈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