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5日至2026年3月3日,清代顺德马冈籍陶艺名匠文如璧的传世孤品——文如璧款香炉,将在中山博物馆伶仃洋展厅正式展出。这件从英国辗转回流的百年珍品,不仅填补了石湾陶艺收藏史上的空白,更让这位“石湾瓦脊第一人”的巅峰技艺与人文情怀,再度惊艳岭南。
文如璧,顺德容桂马冈村人,清代石湾陶艺史上举足轻重的杰出匠人。他以“窑火为魂、陶土为骨”,其开创的“文如璧”店号,既是石湾瓦脊陶塑的代名词,更让石湾窑凭借“甲天下”的美誉,成为岭南文化的璀璨名片。


现今,珠三角地区众多古祠高脊上的陶塑群像,多出自“文如璧”之手;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开馆后,其瓦脊真迹更让无数观众叹服。而此次亮相中山博物馆的文如璧香炉,却是目前已知存世极少的文如璧单件立体造像珍品,意义非凡。
跨越重洋的“乡见”:马冈名匠百年香炉重现岭南

这件香炉的收藏者——中山藏家何湛泉介绍,此炉高逾一米,为清代文如璧真品,造型古朴大气,通体施釉肥厚莹润,以蓝釉为基底,层次分明的造型中融合了陶塑、金箔贴饰与潮州木雕雕刻等多重技法,完美诠释了石湾窑“仿钧而不泥钧”的独特风格。
炉身纹饰堪称“一步一景”:“狮子”则有潮州木雕的工艺,惟妙惟肖。下方雕刻“香山九老”图中,九个老者神态各异、衣袂飘逸,刀工细腻到发丝清晰可辨;两侧对称塑造凤耳,线条流畅自然;龙身点缀的金箔历经百年依旧熠熠生辉;中间搭配“蝙蝠衔钱”(寓意“有钱有福”)的绿釉吉祥造型,既体现了岭南地区华丽庄重的装饰艺术特色,也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审美观念与文化内涵,是石湾窑巅峰时期复合工艺与装饰美学的典范之作。
谈及这件珍品的“回家路”,何湛泉先生感慨万千。据悉,此炉曾由英国藏家家族珍藏三代,他经多年寻访,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终将其追回。“我儿子比我更痴迷石湾陶,一家人为守护国粹齐心协力,这份传承的意义远超藏品本身。”
从日常用具到瓦脊巅峰:马冈匠人打破艺术边界的传奇
很多人好奇,以瓦脊闻名的文如璧,为何会制作香炉?事实上,“文如璧”店号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位马冈匠人不断突破艺术边界的缩影。
文如璧以自己的名字为店号,初期以精制陶瓷日常用具为主,凭借细腻的塑形工艺和稳定的烧制水准,在石湾制陶界迅速站稳脚跟。随着陶塑瓦脊成为岭南古建筑的重要装饰元素,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文如璧”店顺势转型,后期专注于各式陶塑屋脊的创作。清道光晚期至咸丰以后,作坊进入创作鼎盛期,其制作的陶塑瓦脊因产品质量上乘而享誉岭南。
“文如璧作为顺德马冈走出来的陶艺巨匠,最厉害的是他打破了艺术边界。”何湛泉先生解读道,这件香炉不仅融合了潮州木雕工艺的精巧,更将诗词文化、民俗典故融入陶塑中,炉身上罕见的诗句纹饰,让器物既有实用价值,更成为承载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尤为难得的是,此炉并非私人藏品,而是清代公共场所殿堂定制之物,其规格之高、工艺之精,在现存文如璧作品中极为罕见。
“文如璧”店的传承跨越数代,子孙后代袭用店名持续经营,至光绪年间一度歇业。民国初年,店号分为“如璧生记”和“如璧”两家,继续传承文氏家族的制陶技艺。
此次文如璧香炉亮相中山博物馆,是一场文化传承的接力。“文如璧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匠心能穿越时光。”何湛泉先生希望通过展览,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文如璧的陶艺魅力,让这位杰出匠人的作品,成为连接古今岭南文化的纽带。

文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