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快速发展、各类突发状况时有发生的当下,社会急救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顺德区积极响应,大力开展社会急救水平提升项目,致力于提升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一场覆盖全区的“急救能力大提升”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梁銶琚夫人幼儿园教职工应急救护培训现场。
教科书式急救:生命在瞬间逆转
“同学,能听到我说话吗?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吗?”今年8月25日傍晚,顺德一中西南学校的操场上,校医李娜跪在一名倒地的学生身旁,焦急地轻拍和呼叫。几分钟前,这名男生在运动时突然晕厥,呼吸心跳骤停。闻讯而来的李娜迅速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和AED除颤,孩子顺利恢复意识,最终转危为安……这场“教科书式”的急救,正是顺德区社会急救水平提升项目成效的生动缩影。
今年,顺德区大力开展社会急救水平提升项目,致力提升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截至10月底,全区已完成9万名群众的应急救护培训,距离全年完成10万人培训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从医院到学校,从企业到村居,一场覆盖全区的“急救能力大提升”行动,正为这座制造业强区织密生命安全防护网。
龙江某建筑工地工人应急救护培训现场。
从“课堂”到“现场”:培训刚结束,急救就用上
“没想到,上午刚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简称杏坛医院)上完心肺复苏和AED操作培训课,下午就派上了用场。”回忆起不久前的这次急救经历,李娜仍记忆犹新。当天上午,她和同事一起参加了杏坛医院组织的应急救护员培训,从徒手胸外按压的力度控制,到人工呼吸的吹气技巧,再到AED的操作流程,授课老师都是手把手教学,每个动作都抠得很细很严,学员们也是学得一丝不苟。
李娜在杏坛医院参加应急救护培训。
当天下午约5:30,学校操场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有人晕倒了!”正在当值的李娜火速赶到现场,只见一名男生仰面躺在篮球场上,肤色发紫,呼喊无应答。她立即跪在地上进行查体,发现该男生没有意识,呼吸心跳骤停,于是马上开始胸外按压。李娜一边施救,一边求助在旁的人员,“快打120!快去校医室外墙拿AED!”
按压30次、开放气道、准备除颤……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迅速,在紧张的氛围中,李娜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但她顾不上擦拭,熟练规范地实施急救,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不到5分钟,该男生渐渐有了反应,“我赶紧询问他的名字,他能够对答,皮肤也慢慢恢复了血色。”在120赶到时,该男生意识已基本清醒。经过送院救治后,该男生康复良好,如今已重返校园正常上课。
李娜在杏坛医院参加应急救护培训。
“虽然我是校医,平时懂得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但要不是刚参加了这么系统完备的急救专项培训加以强化巩固,我的施救思路可能不会这么连贯,动作也不会如此流畅。”李娜感慨道,她认为这名学生的成功施救,AED的及时使用和现场人员第一时间给予心肺复苏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据了解,事发前,顺德一中西南学校已未雨绸缪地在医务室和教学楼安装了3台AED,并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了急救培训,为应对突然情况做好准备。“接下来,校方还将把面向学生的急救培训提上日程,让更多人掌握救命技能。”李娜说。
容桂街道、伦教街道村(社区)网格员应急救护培训现场。
1736人师资队伍“送教上门”:严考核才能保实效
李娜参加的培训,正是目前如火如荼地有序开展的顺德区社会急救水平提升项目。
每年我国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一个生命的骤然离世,不仅影响一个家庭,也影响一个单位或企业。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4-6分钟的黄金急救期内实施除颤治疗和心肺复苏是最有效的救治方式,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人员(救护员)和关键设备(AED)可及性是院前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了让更多的社会群众掌握急救技能,致力构建更完善的急救保障体系,今年,顺德区卫生健康局牵头,依托顺德区医学会急诊分会和顺德区急诊急救质控中心,整合全区1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资源,组建了一支1736人的专业师资队伍,通过“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的“五进”模式,以“卫生技术人员、教职人员、警务人员、网格员、厂企人员”等“五员”为重点,以心肺复苏实操为主,辅以创伤救护、气道异物梗阻处理等实用技能,全面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全年目标是使全区具备应急救护能力的人员达到10万名。截至10月底,该项目已培训合格9万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公安干警应急救护专场培训现场。
顺德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慈善机构统一采购捐赠、医疗机构自行购置等方式,配备一批心肺复苏模拟人、AED训练机等设备,灵活借用医院、学校、企业等场地,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培训。每场培训除了主讲老师,还会根据培训规模配备数名辅助讲师,确保学员在实操环节能得到一对一指导,真学会、真敢用。接下来,该培训还将重点瞄准公共交通从业者、外卖快递员、物业保安、文体场馆工作人员等与公众接触密切的人群,向更广泛的群体延伸,让急救技能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让生命守护者“救”在身边。
2台/万人AED:织密全区生命安全网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作为拯救心源性猝死的“救命神器”,能在黄金急救期内大幅提升生存率,如今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公共场所。
2025年“5·8人道公益日”期间,顺德区积极响应“AED社区急救网”众筹活动,成功筹得104台AED,计划安装在村(居)委会、住宅小区、公园景点等人流密集场所,目前正在有序安装中。经不完全统计,全区在学校、地铁、商超等公共场所累计配置AED逾700台,提前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配置率达2台/万人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市民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及时救助的机会。
大良街道某企业应急救护培训现场,学员分组实操练习。
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透露,目前正积极建设开发“顺德数智健康救援平台”,届时,市民若遇到心脏骤停等需急救患者,可在拨打120后通过小程序一键呼救,系统自动将急救需求推送至周边的持证志愿者,并自动识别附近的AED和急救点,将患者和志愿者、急救设备进行精准匹配链接,让志愿者和急救设备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协助救援,填补救护车到场前的空窗期,提升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如今在顺德,从学校师生到环卫工人,从企业员工到新业态从业者,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众走进急救课堂,学习基本常见的急救技能,成为一名社会应急救护员;在校园、企业、社区、街头等场所的AED设备也在不断增加。
顺德区卫健局倡议,欢迎更多市民朋友、企事业单位主动联系培训医院,预约参加专业的急救培训,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针对团体申请还可提供上门培训服务。这场全民参与的“急救能力提升行动”,将让顺德这座城市更有温度,也更有安全感。
顺峰山公园安保人员应急救护专场培训现场。
链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2025年,顺德区大力开展社会急救水平提升项目,致力提升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培训面向市民免费开展,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和创伤止血等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时间约为半天,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者可获得由顺德区医学会统一颁发的电子版培训证书。
顺德区医学会统一颁发电子版培训证书。
●重点培训对象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网格员、公共交通(含出租车、网约车)工作人员、外卖快递员、物业保安人员、文体场馆和大型景区工作人员等与普通群众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工厂企业员工,敬老院、福利院等民政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高校学生等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原则上均要求参加培训。
●普通培训对象
其他企业单位党员群众、初高中在校学生、社区居民等具有相应行为能力的人员为普通培训对象,鼓励参加培训。
●顺德区应急救护培训机构


文/顺德融媒记者吴小镛
图/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除署名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