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海区全科医院5号楼的5楼,跟随综合内科/重症医学科内分泌专科组长、副主任医师郑炳雄去巡房,你会发现,随着他移动的,不仅是年轻的医生,还有一道道来自病房里信赖的目光。 在一位位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床前,他总是俯下身,一边仔细查看患者情况,轻声询问患者感受,一边动手整理患者的枕头被子,让患者能够坐或躺得更舒服。而回应他的,是一张张仰起的、带着或灿烂或腼腆笑容的脸庞。患者们认真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眼神里是全然的信任与亲昵。 一位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的杨奶奶,更是直言:“郑医生是好医生,好得我简直把他当成我干儿子!” 走进如今的南海区全科医院,内科已从往昔的“大内科”壮大为分工明确的“五虎将”——综合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五个科室各司其职,构建起更为精准、专业的内科诊疗网络。郑炳雄不仅全程见证这场变革,更以建设者的身份深度参与其中。 郑炳雄带科室的医生们查房。 自2006年加入南海区全科医院,近20来,郑炳雄从一名普通内科医生,成长为综合内科/重症医学科的内分泌专科带头人,并肩负起南海区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等学术职责。 他的日常工作多元而繁重,包括科室质控、上级医师查房、病例指导、安全管理、参与重症ICU病例讨论……每周一、周二全天,周四、周六上午,他坐镇专科门诊。此外,他还需要兼顾以他为核心“郑炳雄名医团队工作室”下沉社区的工作。用他的话说,是“要兼顾多个岗位”。 2024年8月,“郑炳雄名医团队工作室”在桂城街道桂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 这种从“全科”基底上生长出的“专科”深度,塑造了他独特的专业视角。他既要处理综合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守护重症医学科的生命防线,更要精耕于内分泌领域,对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展开长期管理和精准诊疗。 在他参与的科研项目中,他的研究始终围绕临床需求,如简化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流程、探索糖尿病足新型疗法,目标直指“减少患者身心负担,让患者长期获益”。 郑炳雄为老年患者看诊。 近20年的时间,足以让一棵树苗亭亭如盖。郑炳雄则用这些年的持之以恒,见证并参与了全科医院内科从“一”到“多”的专业、精细化蜕变。他的耐心,不仅倾注于对每一位患者的细致问诊,更融汇于对学科建设、医疗质量提升的默默奉献。这份执着,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不仅照料眼前的花朵,更致力于培育一片能庇佑更多人的“内科森林”。 同事评价郑炳雄“对病人超级耐心,有很多粉丝,很多爷爷奶奶都特别信任他”。这份深厚的信任,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郑炳雄“将心比心”的行医理念与“幼师”般的沟通智慧。 郑炳雄的耐心周到,让他深受爷爷奶奶辈患者的信赖。 他曾先后在南方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进修。2021年在中山三院的进修经历,尤其深刻地触动了他。“那里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管理做得非常好,一位有十几年病史的年轻患者,对自己病情了如指掌,血糖控制佳,充满幸福感地准备生育二胎。”这个案例让他明白,只要坚持做好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同样可以拥有很高的幸福指数。 自此,他更加注重耐心的宣教、精准的管理和有效的沟通,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日常查房过程中,郑炳雄常会耐心叮嘱患者管控血糖的注意事项。 在日常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互动中,郑炳雄总结出了一套“幼师式”沟通法:“共情、通俗讲解、多举例、有进步就表扬”。他常说:“我不是司令,不能命令患者,我是参谋。” 他善于为患者设定小目标,比如“住院期间血糖达标”“出院后减一种药”“体重下降一些”,像鼓励小朋友一样,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同时,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在数个慢性病患者微信群上为咨询的患者朋友答疑解惑,将诊室里的关怀延伸到线上。 曾因心衰进入ICU治疗的杨奶奶心情极度沮丧,甚至多次说出放弃治疗的消极话语。但郑炳雄和团队不愿放弃“只要还有一点希望,我们都要拼尽全力。”通过耐心的安抚和反复沟通,一步步将杨奶奶从死亡边缘拉回,并成功把杨奶奶带出ICU。 杨奶奶说“我简直把郑医生当成我干儿子!” 经他治疗近二十年的吕伯伯,从最初患糖尿病足,不配合治疗、脾气暴躁,到如今即使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依然清晰记得并信任郑炳雄;更有一位患者,每年的春节都送开心果给郑炳雄,祝他开开心心,一直持续到患者本人在疫情中离世……这些患者的康复与记挂,是对郑炳雄“朋友式”付出最温暖的回报。 医学的温度在郑炳雄身上,具象化为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引导与将心比心的理解。他用这些要素,编织了一张柔软而坚固的网,稳稳地接住了在疾病深渊中身心下坠的患者,“生拉硬拽”地带着他们向幸福高地重新出发。 一边是ICU里瞬息万变的生死博弈,一边是内分泌科需要数年陪伴的慢性病管理,郑炳雄却能在两者间无缝切换。“我们医院倡导‘全专融合’,我们既要专科强,也要全科强。”在ICU,他直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高死亡率重症的痛苦,这让他更深刻地理解早期规范管理慢病的重要性。 郑炳雄检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恢复情况。 见多了ICU里的因自我管理不当而引发急症的案例,他反而在慢病管理上更“唠叨”了,因为他太清楚,眼前的“小问题”放任不管,未来可能就是ICU的“大麻烦”。 作为内分泌专科组长,他深知“长远管理”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内分泌医生,不仅要会用药,更要具备风险评估能力,预防患者的心、脑、肾并发症;要有同理心,理解患者不遵医嘱背后的原因,体谅他们,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方案;还要有跨科室导诊能力,为患者精准导诊。 郑炳雄日常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当下,全科医院正逐步推进“慢性病一体化全程管理体系”的建设。郑炳雄热情满满,并对这一未来方向充满期待:“我们对部分住院患者或重点慢病患者实行‘几对一’管理,包括主管医生、上级医生、营养师、护士等,旨在制定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做好长期监测。” 虽然体系尚在摸索完善中,但他相信,这就像是一个必须通关的游戏任务,在冲关成功之后一定有奖励在等着突破者。所以,他满怀信心带着患者朋友不断向新的健康目标发起冲锋。 郑炳雄与科室同事们深度参与全科医院推进的“慢性病一体化全程管理体系”建设。 采访临近结束,当被问及职业生涯中最不愿听到的话时,郑炳雄无可奈何地笑出了声,说:“最怕患者说‘我最近血糖稳定,就没吃药了。’”这句话背后,藏着他对慢性病管理艰难的深刻理解。 “健康管理不能只在朝夕。但有的患者就是会‘你说你的,他说他的’,简直是‘鸡同鸭讲眼碌碌’。”他坦言,面对这种情况,偶尔也会感到沮丧,但并不会动摇他的初心。 第二天,他依然会用那句温和的“有什么能帮到你?”迎接每一位推门而入的患者,依然会像一位耐心的“健康参谋”,陪伴着他的“爷爷奶奶粉”们,在漫长的健康之路上一步步向前。
















关注“南海桂城”视频号,获取最新动态↓↓↓
2025-11-09 2025-11-09 2025-11-08



